猜你想看
[单选题] 在以下作者中,只能被“视为作者”的是()。
[主观题] 2005年7月,国外出版了俄文版纪实文学作品《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我国甲出版社经与有关著作权人洽商后,于2005年12月取得了该书的中文翻译权和简化字版出版权,在当地版权局办理了版权贸易合同登记手续后,将该选题列入2006年度选题计划报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2006年1月,甲出版社与中国公民杨民签订了作品委托翻译合同。合同约定:甲出版社委托杨民联系译者将俄文版《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于2006年8月底之前翻译成中文,以保证2006年年底之前能够出书;翻译费的标准为45元/千字,出书后两个月内支付;甲出版社享有翻译作品的著作权,译者对翻译作品享有署名权,译者名单由杨民提供;杨民确保不侵犯他人权利。 2006年2月,杨民与中国公民王建签订翻译协议书约定:杨民委托王建将俄文版图书《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于2006年8月底之前翻译成中文;中文版上的译者姓名为王建;翻译费在交稿时一次付清,标准为35元/千字;若译稿存在质量问题,王建应积极配合出版社进行修改。 2006年8月中旬,王建将全部译稿交给杨民,杨民按翻译协议书的约定向王建支付了翻译费。 甲出版社收到杨民交来的译稿后,安排本社助理编辑葛军担任责任编辑。葛军抓紧时间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并针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以甲出版社名义撰写了退修意见,与译稿一起通过杨民交王建处理。王建对译稿作了修改后再次交给杨民。在将修改稿交给葛军时,杨民同时提交了译者名单和授权书各一份。名单中所列的译者为“杨民”,授权书的内容是“《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一书的全体译者授权杨民全权代理全体著作权人跟甲出版社协商议定出版上述作品的全部有关事宜”,落款为“杨民、王建”。葛军当场全部签收。 葛军逐一复核了王建的修改,觉得原来提出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便决定发稿。担任复审的编辑室主任翻阅译稿后,未见葛军提请复审解决的问题,便签字同意发稿。终审者重点抽查部分译稿后,未发现政治性、思想性问题,就同意复审的意见,准予发稿。 2006年11月,面封、扉页和版权页上都标有“杨民译”的《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中文版由甲出版社出版,并由该社总发行。甲出版社也于当月向杨民支付了该书的翻译费。 2006年12月,王建向人民法院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王建认为:甲出版社与杨民未经王建同意,也未签订出版合同,就出版了王建的翻译作品,并且书上的译者署名是“杨民”而不是“王建”,这侵犯了王建的复制权、发行权及署名权。法院审核王建提交的翻译协议书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认定王建享有该翻译作品的著作权,但对王建提出的诉讼请求没有全部支持。 为什么从著作权法角度看问题二中有关甲出版社的某项或某几项说法是正确的?
[单选题] 以基本稿酣啪印数稿酬形式支付的稿酬,应该()。
[单选题] 某书的成本中包括基本稿酬5000元,印数稿酬150元,一排制费1000元,装订费1500元,印刷费4000元,其固定成本总额是()元
[多选题] 影响图书市场需求的客观因素除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主要还有()等因素。
[多选题] 量利分析主要用于测算()。
[多选题] 1998年1月,作者A与S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将自己编著的大学高年级教材《某某学教程》的专有出版权授予S出版社,并约定合同有效期为10年。同年7月,S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教材,次年7月售罄,此后便未重印。2000年1月及12月,作者A先后两次向S出版社书面订购该教材,均因印数太小.S出版社未能重印供书。因教学需要,2001年7月A授权本人所在学校的T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于开学在即,T出版社便影印S出版社的《某某学教程》以应急需,并于2001年8月正式向校内外发行。S出版社知道后,认为A在出版合同尚未到期时又把该教材的专有出版权授予T出版社,是合同违约行为,故要求A支付违约金。A不同意。正在双方争辩期间,S出版社又发现,另一学校也因教学急需而由该校R出版社于2001年6月底影印了S出版社的《某某学教程》,并公开发行。R出版社()。
[单选题] IT公司程序员王某喜爱文学创作,在作家张某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部小说的创作,而李某帮助王某从网络上搜集了不少创作素材。因此,这部小说的著作权属于()。
[多选题] 图片的排式有()等。
[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采用铜活字印书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是()
推荐试题
历代朝廷所设的专门出版机构有()。
某书正文用纸20印张,按规定每印张定价为1.30元;封面(过油加勒口)定价为1.60元;插页1页不连同正文一起印刷,定价0.50元。该书定价应为()元。
2005年7月,国外出版了俄文版纪实文学作品《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我国甲出版社经与有关著作权人洽商后,于2005年12月取得了该书的中文翻译权和简化字版出版权,在当地版权局办理了版权贸易合同登记手续后,将该选题列入2006年度选题计划报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2006年1月,甲出版社与中国公民杨民签订了作品委托翻译合同。合同约定:甲出版社委托杨民联系译者将俄文版《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于2006年8月底之前翻译成中文,以保证2006年年底之前能够出书;翻译费的标准为45元/千字,出书后两个月内支付;甲出版社享有翻译作品的著作权,译者对翻译作品享有署名权,译者名单由杨民提供;杨民确保不侵犯他人权利。 2006年2月,杨民与中国公民王建签订翻译协议书约定:杨民委托王建将俄文版图书《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于2006年8月底之前翻译成中文;中文版上的译者姓名为王建;翻译费在交稿时一次付清,标准为35元/千字;若译稿存在质量问题,王建应积极配合出版社进行修改。 2006年8月中旬,王建将全部译稿交给杨民,杨民按翻译协议书的约定向王建支付了翻译费。 甲出版社收到杨民交来的译稿后,安排本社助理编辑葛军担任责任编辑。葛军抓紧时间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并针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以甲出版社名义撰写了退修意见,与译稿一起通过杨民交王建处理。王建对译稿作了修改后再次交给杨民。在将修改稿交给葛军时,杨民同时提交了译者名单和授权书各一份。名单中所列的译者为“杨民”,授权书的内容是“《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一书的全体译者授权杨民全权代理全体著作权人跟甲出版社协商议定出版上述作品的全部有关事宜”,落款为“杨民、王建”。葛军当场全部签收。 葛军逐一复核了王建的修改,觉得原来提出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便决定发稿。担任复审的编辑室主任翻阅译稿后,未见葛军提请复审解决的问题,便签字同意发稿。终审者重点抽查部分译稿后,未发现政治性、思想性问题,就同意复审的意见,准予发稿。 2006年11月,面封、扉页和版权页上都标有“杨民译”的《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中文版由甲出版社出版,并由该社总发行。甲出版社也于当月向杨民支付了该书的翻译费。 2006年12月,王建向人民法院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王建认为:甲出版社与杨民未经王建同意,也未签订出版合同,就出版了王建的翻译作品,并且书上的译者署名是“杨民”而不是“王建”,这侵犯了王建的复制权、发行权及署名权。法院审核王建提交的翻译协议书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认定王建享有该翻译作品的著作权,但对王建提出的诉讼请求没有全部支持。 为什么从著作权法角度看问题二中有关甲出版社的某项或某几项说法是正确的?
2006年5月,某中央在京单位主办的军事普及类月刊因经营不善,面临停刊。上级部门派来了一位新主编,原来是某军事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任后的半年内,他进行了以下一些改革: A.每期随正刊发送“军事文萃”刊中刊,另行装订和定价,面封上使用正刊的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B.与上海某广告公司签订委托广告经营合同,允许其从事期刊采编事宜。 C.从2006年8月起,每月开辟一次专题策划,题目有: ①中印战争实录; ②中苏战争实录; ③中日战争实录; ④中越战争实录,但未与有关部门打招呼。 D.策划推出了一些独家专访,如“中国航天器研制内幕”“中国最新导弹研制内幕”等。 E.从2006年7月起将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交邮局发行,下半月刊自办发行。 F.为庆祝“八一”建军节,策划了一期增刊“当年名将今安在”,用32开本,有别于正刊的16开本,有320个页码,封面未注明“增刊”字样,期刊名称极小。与某出版社发行部联系总发行事宜,在各大书店销售。 该主编应在()年内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下应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的是()
在策划选题时,应充分考虑选题的()
在诉讼前临时措施的诉前证据保全中,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后()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解除保全措施。
“编辑学”的英文名称“redactology”是由()学者创造的。
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所出版的出版物有()等。
张某创作完成一幅画后,委托李某交付拍卖行拍卖,胡某拍得了此画。因此,该画的展览权应属于()。